编者按:中西方文化和教育在很多方面大相径庭。海外的华人父母常常感概,不仅是孩子,自己也需要在文化适应方面作出大的努力。
如何培养孩子尊重规则又不失去创造和想象的动力,是很多父母面临的育儿难题。受幼年乔布斯故事的触动,一位旅美中国妈妈反思了对三个孩子的抚养,指出了传统教育中禁锢孩子潜在成长的相关问题。
文/ 李青原 (本公号创刊专栏作者) 三个充满了好奇心、能量无穷男孩的妈妈。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随后继续到美国深造。在北美金融投资业闯荡十五年后,终于在2014年决定辞去投资业工作,力争专心做个妈妈,且同时在寻找一份可寄予爱心和为社会做出更直接贡献的事业。
最近读了沃特·伊沙克森的乔布斯传,感触很深。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是现代社会无可非议的创造力和应用想象力的代表。他不但将Pixer和苹果创建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而且对个人电脑,动画,音乐,电话,平板电脑,电子发行六大行业做出前所未有的改革。
面对着书中那个桀骜不驯,藐视权威,玩世不恭的儿时的乔布斯,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的儿子,他是否能成为乔布斯?” 答案是,可能性很小。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社会期望会让我把孩子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给扼杀了。 换句话说,如果幸运的话,他也许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很难成为像乔布斯一样的创新人物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读到幼年的乔布斯的篇章,触动我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以及东西方社会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父母都可能碰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希望以此文,来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奖惩分明(关于奖励)?
大家常说,教育孩子应以奖励为主。当我们的孩子们做对了一道题,做好了一件事时,我们常会奖励他们,比如说一张粘纸,一颗星星,或者是加分。一旦他们做错了什么,我们就会严厉批评。奖励也就因此成为孩子做事的动力。
然而,现代心里科学研究却发现,频繁的奖励对孩子的创造力和情商有很大负面影响。 首先,奖励是外界刺激。一旦失去外界刺激,人的行为很可能又回到刺激以前的样子。关键是要理解孩子,激发他们内在动力,这样的结果才能长久稳定。第二,过多的奖励与创造力和冒险精神成反比。比如说,当他们知道一种解题方法能给他们带来频频奖励时,他们就不愿意冒险去尝试一个新的方法。第三,频频奖励会让孩子们计较得失,急于求成,养成了功利心。
成功的道路是漫长的,艰苦的,可能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在奖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有毅力和耐性承受住这样的寂寞与煎熬吗? 再者,有很多人为别人,为社会,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好事,做义工,而不求报酬。在奖励下培养出的、做任何事都可能有功力心的孩子,会有这样一颗无私心和博大的胸怀吗?
满满的时间表?
放学后,孩子要练钢琴,念中文,做补充作业,阅读和游泳。到了周末,他们的日程安排更紧张,做课外作业,参加球队训练,上中文课,上钢琴课,学跆拳道,上课外辅导班,学画画,学下棋….,我们没有为孩子们留下足够的时间以让他们自行去经历,观察,总结,幻想,去热爱并体验大自然。他们更没有时间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的大脑和身体都被紧紧地囚禁在我们家长制定的框架中。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即使有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智商,也很难将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发扬光大,更别提有时间去钻研创造了。
敬畏师长?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从小就要听话,要服从父母和师长,不能和长辈顶嘴,更不能说长辈是错的。我们到处找有关教育的书,目的之一就是能让我们的孩子听话。作为家长的我们也为有尊师守纪的孩子而欣慰,为不听话的孩子而焦虑。 我们最常用的批评孩子(特别是对男孩子的)的话就是:“你怎么那么不听话!”
有一次我对四岁的二儿子说他应听话,因为听话的孩子人人喜欢。他疑惑地问我:“Why? Mummy, how do you know what you said is correct? “ (孩子回问:妈咪,你怎么知道你说的就全对呢?) 我当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仔细一想,他反问的不无道理!我们大人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就都是对的吗?有时候我们觉得他们不听话时,他们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只是做了我们大人不喜欢的或认为不妥当的事罢了。
教育孩子尊敬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尊敬不等于畏惧, 不管那个人是何种权威。记得几年前我的公司招了十几个刚从研究生院毕业的硕博士,其中一半是中国学生。 这些年轻人大多来自牛津,伦敦商学院,哈佛,斯坦福等世界著名学府。 但是,很明显的是,相比中国学生的内敛和拘谨,外国的年轻人更加勇于向领导提出建议,指出问题,表达创新意见,甚至试图去影响他们的管理人员。同样交上去一份报告,外国年轻人敢于每天敦促老板给他回复,而中国学生却被动地等待反馈。
怕他们犯错误?
孩子们做作业的时候,特别是男孩子,总是不专心。 于是,我们一有空就坐在他们身边陪同,不停地敦促他们。一看见他们做得有错,遇到难题,就忍不住指出并帮助。他们在做其他任何事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尽可能地予以关注,一见到他们遇到困难,就忍不住帮他们一把,以免他们犯错误。
记得我父亲常常对我说:“我天天敦促你,就是为了你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但我们都知道,不走弯路是不可能的。关键不是不让孩子在幼年时做错事,而是通过幼年时的种种小“错误”,让他们学会思考,分析,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承担责任和后果。我们不能保证孩子今后在社会上、工作上,不走弯路,不犯错误;我们所能做的是,教给他们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即使犯了错,走了弯路,也能很快认识及时纠正。
帮他们做选择?
作为家长的我们经常不由自主地对孩子的事务包揽包管,小到每天穿什么,吃什么,作文该写什么;大到上什么样的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交什么样的朋友。这样长久以来我们的孩子就不仅失去了主动性,更形成了依赖性。我们都知道人生就是无数选择的组合,要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未来,我们必须让他们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合适的选择。
最近和一位有过二十多年教育经验,并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帮助开设十几所国际学校的美国教育界人士谈起选择。
选择的能力从小就要锻炼起来,但是这不等于娇惯他们让他们随心所欲。一开始的时候,可以限制他们的选择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范围可以渐渐扩大。还有一点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要让他们对他们的选择结果负责,特别是错误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分析,但最终还是由他们做出选择,承受结果。
比如说早上穿衣服,他们要自己挑衣服。这时,做父母的可以拿出两到三件他们喜欢的,让他们在一定时间中(比如3分钟里)做出选择。父母可以告诉他们说:“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你可以自己在这些衣服里选;第二,如果你们在三分钟内还选不好,我就要选一套给你了。” 很重要的是,三分钟内如果选不好,不管孩子怎么哭闹,他们都要穿上你给他选的衣服。
再比如,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上学总迟到,你就可以给他这样的选择:1. 如果他能按时走,父母可以用车送他;2. 如果他晚了,他必须用自己的零花钱叫出租去上学。
总而言之,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孩子的创造力,主动性,责任感。我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和责任感。因此,我们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多给孩子自由和选择的空间,并且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鼓励他们敢于提问,不要害怕权威;不要怕孩子摔跤,要让他们学会在一次次摔跤后重新勇敢地站起来。
正如儿童发展研究领域先驱、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塞尔博士(Arnold Lucius Gesell,1880 – 1961)说的,孩子们的智慧会自我展现。他提出,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一个可适度激发他们身心发育的环境,并且花合理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那么他们将会按需学习并成长,他们的心智也将因此得到完善。
编辑: 王冬莹、韩桦
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作者/编辑 + 公众号名称)